中心简介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近年来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合作共建共享,以教育部“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等优势资源平台为依托,汇聚、整合和优化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建设校级“云创空间”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

图1我校获得的授牌及荣誉(部分)

图2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内容(部分)

1)创新创业管理体制

20155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伊始,我校即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同年11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后改名为藕舫学院),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整合优化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明确藕舫学院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下设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具体负责藕舫学院各项日常事务工作及协调和落实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工作。通过多部门联动协调,构建了“学科竞赛牵引、双创活动依托、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教务处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科级),挂靠“藕舫学院”,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名,具体负责藕舫学院各项日常事务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拟配备专职实验人员两名,负责中心各项事务的日常管理。校团委协助管理众创空间,负责推荐优秀的科技兴趣小组入驻众创空间,负责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学生工作处负责大学生创业园管理,遴选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入园孵化。资产经营公司负责大学科技园管理,帮助大学生科技园孵化成功的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学校建立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联动协调工作机制

2)双创教学

学校采用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学生自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和创业、理论和实践、训练和实战相结合。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实施“三百工程”,邀请气象教育联盟专家、企业家、投资人100人次到校授课,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学校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分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将创新创业课程由原来课内1学分课外4学分提高为课内6学分(必修)。

建立学分积累转化制度。制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校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系统近三年已完成16430名学生、89532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工作。

实行创新创业弹性学制。学校实行创新创业弹性学制,学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或申请休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3)课程教材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按照“模块化”建设思路,构建以通识教育类、专业嵌入类、专业类、职业类为主的双创课程体系。

图3双创课程教育体系

建设双创线上+线下课程。按照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GYB创业培训》、《SYB创业培训》等线下课程;依托自主建设的“南信大教育在线”平台,引进超星尔雅、卓越智慧树、慧科高校邦、麦课在线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创新创业课程,选课学生人数高达30000人次;建设校本在线课程,学校重视校本SPOC课程建设,给予创新创业校本SPOC课程4倍教学工作量,建有《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数学建模》等10余门创新创业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双创教材/案例库。出版《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创造学教程》等10部教材。陈涛主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累计销量突破6万册。朱晓东、周洛宏(资深投资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合作申获2017年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屈家安、郭照冰《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务教程》获批2018年省高校重点教材项目。挖掘校友和在校生典型,建立双创教育案例库,涌现出宁梓傲、王利智、潘琦、隋洁等创业典型。

图4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情况

图5学校创业创业典型案例

4)双创竞赛

学科竞赛体系。坚持点面结合,学科竞赛“一专业一品牌,一学院一精品”建设,按照“理、工、文、管”等合理归类学科竞赛,构建基于“学科群”的学科竞赛体系,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依托学院,将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融合。学校每年举办100多项校内外学科竞赛及选拔赛,参与学生约1万人次。

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学科竞赛平台,着力“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影响力大的赛事,培养大学生学科交叉、团队协作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科竞赛机制。学校建立“常态管理、规范运行、制度激励”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项目化、精英化、全员化的常态化管理,注重日常工作推进,进一步优化学科竞赛布局,将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了《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实施办法》,修订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保证所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一个项目,经历一次创新,参加一次竞赛,体验一次创业”。

创新性开设“藕舫学院竞赛实验班”。 对标学科竞赛,藕舫学院竞赛实验班共开设25个竞赛项目、48个班,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竞赛班的学习;竞赛班授课给予教师3倍教学工作量。竞赛班成效显著,20181-11月全校共2143人次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图6学校开设的藕舫学院竞赛实验班

5)师资队伍

打造高端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十余次海内外公开招聘和校内大力培养,我校已经拥有两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3名、双聘院士5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7人、国家千人计划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2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4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0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团队24个。通过柔性用人政策,引进30余位非全时教授,邀请他们来校讲学、作报告、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为学校师生接触和学习国际先进科学知识、先进创新创业理念、先进创业管理经验提供了可能。通过“双聘制”用人政策,面向科研院所、企业及政府部门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和行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明确将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列入聘任协议。

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导师库。建有一支具有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2018年邀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理事长王蔚、天使百人会高级管理合伙人周洛宏、中国教育创新校企联盟专委会主任陈滢、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理事长蔡震、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秘书长陈静等校外导师来校指导并聘为兼职导师,目前建有300余人的校内外双创导师库。

提升双创教师指导水平。学校每年选派20余名教师到中国气象局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并通过创业师资培训、高端专题讲座、创业导师沙龙、在线课程培训等方式培训了47KABSYBGYB创业导师。2017年至今,学校共选派18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共开展教师资格培训、教学能力、课件制作、教师竞赛、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教学管理、课程调研、教学方法等各类培训13场次,教师参加培训达650人次。

6)资源拓展

在学校“合纵连横”战略下,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学校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气象出版社、象辑知源科技公司、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船重工第七二四研究所、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六合区雄州街道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实行智力交换、互利共赢,将企业的师资、技术、成果优势引进来,通过平台将南信大优势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好,并通过平台更好地转化并推广出去。

此外,学校与中国华云、华风集团、墨迹天气、富景天策等在京知名气象行业企业密切沟通,在设立苏州研究院、无锡研究院,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学校聚集;联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响应南京“创新名城”战略;共同推进气象装备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达成新的合作共识,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外部资源。

7)设备环境

学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园,由原来的500平方米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经形成了总面积达5926平方米(主体孵化园区面积为3100平方米)的以“东苑校区与西苑校区成一体、科技创新与商贸服务共发展”为特点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业园。

我校大学生创业园主要包含三个区域,一个是位于东苑大学生创业中心一号楼的A区;第二个是位于东苑硕园45栋一楼门面房的B区;第三个是位于西苑大学生创业楼的C区。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达到5926平方米,累计144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园孵化,其中48个项目成功孵化,共计带动800余名大学生参加就业实习、创业实践。

合作单位南京星客汇众创空间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营“天华实训”,免费为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研究生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及创业实践。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可优先录用为公司员工,提供6-12个月的培育期,培育期间由公司提供相应学历的工资劳保待遇和工作岗位锻炼,提高创业者应对能力,减低创业风险。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服务内容和流程明确,能满足大学生创业企业需求。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创业管理制度。为有效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管理规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25项创业教育规章制度,涵盖了大学生创业园的项目评审、团队的入驻和退出、物业管理以及企业咨询、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创业项目孵化工作的进程,推动全校创业教育工作。